重庆交通开投集团创新“小巷公交” 突出惠民有感 近40条线路每天让5万多人次受益
发布日期:2023-11-27

“现在出门就有公交坐了,不到5分钟就能到轨道站,太方便了。”11月22日10时,家住沙坪坝双碑团结坝附近金融街·融府4栋的李女士,提着一个大包,坐上了3222路(嘉好路——轨道石井坡)小巷公交。她准备坐到轨道石井坡站,换乘1号线到沙坪坝小龙坎亲戚家。谈起今年7月开通的3222路小巷公交,李女士竖起大拇指。

▲正在行驶的3209路小巷公交。受访者供图

打造“公交上的生活圈”,完善微循环公交网络,破解市民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瓶颈,针对常规公交无法达到的中心城区背街小巷,市交通局、市国资委、重庆交通开投公交集团积极探索,创新开通了小巷公交,让市民实现“出门乘公交、换乘通全城”。

如今,小巷公交已成为重庆城市交通的特色品牌,成为契合山城地形地貌特征的地面公交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尝试,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交通治理体系的新路子。今年9月,小巷公交成为重庆唯一入选交通运输部《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》。

山城地形导致常规公交难以全覆盖

11月22日,重庆日报记者来到3222路终点站嘉好路车站,即金融街·融府小区大门口。

记者看到,沿线有双碑好吃街、嘉陵医院、嘉陵小学和嘉陵厂老小区、麦德龙,以及滨江壹号、滨江首岸等多个小区。

“这里离轨道站、公交站场、好吃街步行都要20多分钟,打车要10元。”李女士说,对老年人和小孩来说,出行更不方便。

在小巷公交3209线路大溪沟静园—中山四路路口,记者看到沿线主要是老旧小区,道路崎岖狭窄、地势高低起伏,一些路段由于道路条件所限,大型公交无法进入,导致居民以前出行基本靠走。

重庆,被誉为“8D魔幻城市”,典型的山在城中、城在山中,市民出行主要依靠公共交通。

为让市民在家门口坐上公交,改善中心城区居民出行环境,拓展城市公交网络层级、完善线网布局,重庆相继开通了城市公交快线、干线、支线三级公交网络。

“尽管如此,受山城独特地理条件影响,常规的公交无法全覆盖。”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人士表示,这主要是中心城区部分老城区的次支道路、背街小巷十分狭窄,公交配套设施匮乏,无法开行公交线路,导致存在公交覆盖盲区。

为全面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,探索出超大城市现代化交通治理新路子,重庆全力破解市民公共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

大数据分析客流开行小巷公交

重庆交通部门在详细调研之后,决定实施完善微循环公交网络、打造公交轨道协同发展的小巷公交。

3222线路,就是一条典型的小巷公交。线路往返里程约3公里,串联起轨道石井坡、麦德龙、滨江壹号、滨江首岸、滨江蓝庭、金融街·融府等多个小区,惠及周边2万多居民。该线路每天开收班时间为6点到20点,它的开通,让沿线居民到轨道站的时间缩短到三五分钟。

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人士表示,为确保小巷公交真正服务沿线市民,在开通前,公交企业员工走进社区收集相关信息,采用大数据系统分析客流需求,契合市民出行时间及需求,从而确定哪些公交线路可以延伸进社区的背街小巷。

“新开线路充分结合了道路情况、小区入住率和居民出行需求,为沿线市民出行而量身打造,车辆选择上也采用了短距离周转快的小型公交,进一步加强公轨接驳,提高市民出行效率和出行品质。”北部公交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今年元旦期间,北部公交一口气开通了三条小巷公交:3510路轨道蔡家—灯塔、3511路轨道蔡家—安顺路、3513路轨道陈家桥—虎溪河三支路,有效解决了沿线市民出行难题,将之前出行到轨道站的时间缩短到5分钟左右。

中心城区已开通近40条线路

重庆交通开投集团相关人士表示,从规划和已经开通的小巷公交线路来看,小巷公交具有以下特点:

线路里程一般为3—5公里,站间距200—500米,串联社区、医院、学校、菜市场等,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、干线公交和公交枢纽场站无缝接驳。

“小巷公交首选纯电动车型,具有站间距短、发班频次高、准点往返等优势。”该人士表示,小巷公交车型更适应狭窄、坡陡、弯急等道路环境。车虽小,但空调、安全监控、刷卡机、票箱、灭火器等设施配备齐全,全部选用经验丰富的驾驶员,保障运行平稳,确保乘客有较好的体验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小巷公交降低了沿线居民出行成本。其票价与常规公交线路一样,执行2元“一票制”,纳入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小时免费(优惠)换乘范围,65岁以上老年人等优待群体享受与乘坐常规公交线路同等的优惠政策。

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小巷公交已成为重庆中心城区打造“公交上的生活圈”的有益补充,成为加速推进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“双网融合”的重要支撑,有效拓展城市公交线网覆盖深度,支撑构建“轨道到站、公交到家”的公轨一体化发展格局。
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10月,中心城区已开通近40条小巷公交线路,日均运送乘客超过5万人次。